任何選擇都是機會
市場經濟下的自主擇業,其優越性在于求職者獲得了選擇的自由,實現了自我,但殘酷性就在于必須潤滑油泵經歷求職的苦海。用經濟學的語言講,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”,任何選擇都是有“機會成本”的。
事實上,求職過程實際上是兩種主體之間的自由競爭,雙方都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務。這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公正的求職過程和就業方式。可以說,自主擇業的代價就是失業。這也是任何就業措施,任何政府都無法改變的規律。
根據經濟學“理性人”的假設,畢業生要求的專業對口,向往好的地區、待遇和職務等,都是高投入要求高回報的理性之舉,無可非議。但同時,這種理性卻是有限的。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,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卡尼曼早已指出,人們作決策時,并不能看到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,而只是在自己的存量知識中,選用某種容易評價的、現實的、顯而易見的、直觀的,眼前的線索或標準來進行決策。由于存量知識的有限性,再加上只對時點上的東西進行判斷,從而忽視了時段,所以,看似理性,其實卻是有限的。
好的地區、單位、職務、待遇,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、容易評判的線索(標準),但它們并不能讓大學生理性地判斷出這些地區、單位、職務、待遇的真正價值。決策線索的簡易性,再加上信息的非完全對稱性和對時段的忽視,使大學生們在求職過程中作出的選擇都是有限理性的選擇。也就是說,任何人的判斷和選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準確、圓滿和理性的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90%與10%,誰多?誰少?一般認為90%多,10%少。但是,如果說的是1000元的90%和10000元的10%,那么又是誰多誰少呢?
總之,在求職過程中面臨選擇潤滑油泵時,一定要把握自己理性的有限性。理性的訴求沒有錯,但理性的有限也是客觀存在的,關鍵在于時時檢討自己決策線索的簡易性,更要避免的是用一種簡易線索代替另一種簡易線索,而自己還認為自己是完全理性的。
- 上一篇:工作不能當成生活的全部
- 下一篇:職場綜合力,要在‘細節上取勝’